關于這個問題,有標準和種類之分,答案并不是十分固定的 通常,我們會將光學顯微鏡業(yè)務依照不同的用戶群(其實就是不同的應用領域)分成生命科學和工業(yè)技術兩大類;由于交叉學科越來越多,難免應用領域會有一定程度的重疊,但重疊比例小,產生問題,也都內部消化解決。 討論之前,有幾個前提: (1)討論主要針對普通、常規(guī)光學顯微鏡來進行討論 (2)部分特殊類型的顯微鏡后面會有一定程度地涉及 (3)光學顯微鏡,尤其是應用于生命科學領域的顯微鏡,很多時候是在扮演平臺的角色,所以,會有各種亂入,請大家慎重 (4)復雜的光路問題,不做深入涉及,能所不能及 PART ONE: 1、雙光路設計 以生命科學領域來說,絕大部分的光學顯微鏡都是單光路設計的顯微鏡;有一類顯微鏡,稱之為,體式顯微鏡(Stereo Microscopes / Macroscopes),或實體顯微鏡,或解剖鏡,是雙光路設計,即模仿人眼光路,對標本獲取具有立體感的正像的顯微鏡。光路可見下圖:
那體式顯微鏡,會為了不同的實驗要求有不同樣的配置,而且不同配置主要集中在光源的類型,和是否能觀察熒光,當然,還有是否需要加裝成像系統(tǒng)等。但與其他光學顯微鏡的區(qū)別在于,雙光路設計; 2、單光路設計 除上述的體式顯微鏡以外,其他的光學顯微鏡,無論簡單還是復雜,都可以被籠統(tǒng)地被劃歸到單光路顯微鏡這一大類,很大的類,的類,里面來~~~ 那在這個類別里面,我們再來細說: 2.1 正置顯微鏡 先上圖,先一張L記家的正置顯微鏡DM2500.局部大圖用O記的BX63:
其實,對于正置顯微鏡的判別很簡單,你就看物鏡和載物臺的位置關系就可以了: ——如果物鏡在載物臺上方的,就是正置顯微鏡; ——如果物鏡在載物臺下方的,就是倒置顯微鏡(倒置顯微鏡后面會專門說,莫急莫催); 那有人問,L記家的那個上面觀察的地方,不也是兩個黑槍口嘛,是不是就是之前說到的雙光路設計? 非也,非也! 需要強調的是: (1)在體式顯微鏡中,人家的雙光路是從一開始的光源那里,就是獨立的雙光路,每個光路帶著不盡相同的信息量的,看到的圖像也是立體的; (2)在正置顯微鏡中,光路從一開始的光源那里,就只是單光路;只是為了照顧要用兩個眼睛觀察的人類,才在光路快要結束的地方,用棱鏡把一個光路拆成了兩個光路,每個光路帶的信息量,是相同的,看到的圖像也只是平面的; 那么對于應用來說,正置顯微鏡受限于物鏡到載物臺之間的距離,主要用來觀察病理切片等薄的樣品標本;再次強調,特殊的應用,我們這里暫時不提; 2.2 倒置顯微鏡 還是先上圖,以N記TS100為例:
還記得超級簡單的分辨標準嗎?看物鏡和載物臺的相對位置——物鏡在載物臺下方的,為倒置顯微鏡;至于是單光路顯微鏡,還是雙光路顯微鏡,請參考上面正置顯微鏡部分; 對于倒置光學顯微鏡來說,雖然物鏡到載物臺的距離已經不會很遠,但是,你要知道,物鏡在載物臺下面啊,親!載物臺上方的空間好大的呀!你不僅可以放切片,放培養(yǎng)皿,而且可以放培養(yǎng)瓶,多孔板,甚至你可以考慮把活體小動物固定在上面(生動畫面請自行腦補) 至此,對于光學顯微鏡的最基本的分類就差不多了,但是,還有一些小問題需要在這里做補充: (1)上面所有提到的光學顯微鏡,所使用的光源,都是面場光源,比如鹵素燈、汞燈、汞氙燈、LED等,等等等等; (2)為了實驗應用,聰明的人類啊,搞出來了很多種觀察方式,一般歸類七種,明場(Bright Field),暗場(Dark Field),相差(Phase Contrast),相襯(Relife Contrast),微分干涉(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),偏光觀察(Polarising Observation)和熒光觀察(FL)——每種觀察方式的成像原理和光路結構是不同的; 雖然有人愿意按照觀察方式對顯微鏡進行分類,但是,個人覺得沒意義:因為一臺顯微鏡又不是只能實現(xiàn)一種觀察方式,能看BF的,說不定也能看PH,還能看FL, 你說算哪個? (3)至于有提及按照單目、雙目、三目來分,可以這樣分類,但是會有很大的局限性:首先,單目光學顯微鏡已經很少見了,超級普遍都是雙目顯微鏡標配;其次,那所謂的三目,就看用戶是否需要外接成像系統(tǒng)進行顯微圖像的數(shù)碼采集,如果需要,就是三目;可見下圖,還是以O記為例:
BUT,對于PART TWO中提到的一些顯微鏡,你就沒有辦法按照這個標準進行分類了,因為,那些系統(tǒng)對于顯微圖像的數(shù)碼采集的設備是標配,是默認的,是在機器系統(tǒng)里的;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PART TWO 在上一部分最后,有強調了一下使用面場光源的顯微鏡,其實也就是,會有顯微鏡使用的不是面場光源,比如點光源。我嘗試著說一說。 1、激光掃描共聚焦 先上圖(Z記的LSM):
這里舉例的是激光掃描共聚焦(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);光源是激光(點光源),成像是靠點構成線,線構成面這樣掃出來的,共聚焦嘛,就涉及到光路結構了,大家可以參考下圖,自行理解;但是,從上圖中,大家可以看出,激光掃描共聚焦要是參考PART ONE的分類來看,就比較不那么容易了——可以在正置顯微鏡上做,也可以在倒置顯微鏡上做;
2、雙光子 我就直接“借用”百科的解釋(雙光子顯微鏡_百科):雙光子熒光顯微鏡是結合了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和雙光子激發(fā)技術的一種新技術。雙光子激發(fā)的基本原理是:在高光子密度的情況下,熒光分子可以同時吸收 2 個長波長的光子,在經過一個很短的所謂激發(fā)態(tài)壽命的時間后,發(fā)射出一個波長較短的光子;其效果和使用一個波長為長波長一半的光子去激發(fā)熒光分子是相同的。雙光子激發(fā)需要很高的光子密度,為了不損傷細胞,雙光子顯微鏡[1]使用高能量鎖模脈沖激光器。這種激光器發(fā)出的激光具有很高的峰值能量和很低的平均能量,其脈沖寬度只有 100 飛秒,而其周期可以達到 80 至 100 兆赫。在使用高數(shù)值孔徑的物鏡將脈沖激光的光子聚焦時,物鏡的焦點處的光子密度是的,雙光子激發(fā)只發(fā)生在物鏡的焦點上,所以雙光子顯微鏡不需要共聚焦針孔,提高了熒光檢測效率。 大家直接看圖吧,O記的FV1200MPE:
一樣,你可以把這個成像技術在正置上實現(xiàn),在倒置上實現(xiàn); 3、應用 無論是激光掃描共聚焦還是雙光子,主要還是要看標本的熒光信號,從差別上說: (1)在一定深度范圍內,激光掃描共聚焦可以剝離掉非焦平面的熒光信號,在上保證你所采集到的都是在焦面層面的清晰信號,獲取高質量的熒光圖像;
(2)在更深層面的范圍內,雙光子更進一步的排除掉各方面的干擾,更進一步地幫助你獲取深層次的熒光信號圖像;若要將激光掃描共聚焦和雙光子做對比,可以參考下圖(其中,紅色是激光掃描共聚焦采集到的信號,最深也就110微米;綠色的是雙光子采集到的信號,最深300微米;Z軸表明深度;)
那有人會問,雙光子最深可以到多少?借助一定的輔助手段(樣品處理啦,物鏡選擇啦,等等等等),雙光子可實現(xiàn)最深8mm的成像,上圖只是4mm的深度,僅供參考; (責任編輯:安尼儀器) |